不噴灑農藥,不施用化肥,長在高山深處的茶園如何實現高品質的穩(wěn)產?經廈門同安科技局立項,九三學社廈門市委會、廈門大學環(huán)境科學研究中心等單位歷時3年完成的《有機茶綜合栽培技術研究》,昨日通過專家組評審。有關專家表示,該研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和實用價值,研究成果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面對日益苛刻的茶葉出口“綠色壁壘”,這一在申報取得技術認證后如能得到推廣將使廈門茶農受益。
茶葉出口大省面臨“綠色壁壘”
福建是全國主要產茶省份之一,茶葉也是該省的大宗農產品,從事茶產業(yè)的人員超過300萬。福建省茶葉在國內銷售份額占20%,出口量則位居全國第二,約占全國的8%—10%,其中特種茶(除紅、綠茶外)出口占全國50%以上。廈門傳統(tǒng)上就一直是特種茶的生產基地和重要出口口岸,烏龍茶從原來只銷港、澳地區(qū)和東南亞,近年來已迅速擴展到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廈門及其周邊出產的高檔茶葉主要供給國內市場,只有國內不好銷的中低檔茶葉才會出口到日本等國,以用作生產茶飲料的原料。但是,隨著國內外市場都加強了對茶葉衛(wèi)生質量的檢測,茶葉質量的好壞越來越受到關注。”有著多年茶葉種植加工和出口經驗的茶葉經銷商一語道破天機。
據了解,近年來中國茶葉出口面臨日益苛刻的綠色技術壁壘,提高茶葉農殘檢測標準便是其中的一個主要方面。許多茶葉進口國相繼修訂了更為嚴格的農殘檢測新標準,以增強在茶葉貿易中的主動權。由于農殘超標而使我省茶葉出口受阻量逐年增加,尤其是作為我省茶葉出口的當家產品——烏龍茶,由于日本追隨歐盟,對烏龍茶設置“綠色壁壘”,提出今后烏龍茶出口日本要做到中國政府和日本政府均不得檢出有禁用的農藥,否則在日本將面臨被禁止進口的危險。
從有機栽培技術上尋求突破
在九三學社廈門市委會的組織下,從2003年開始,包括廈門大學環(huán)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胡宏友在內的科技組開始了《有機茶葉綜合栽培技術》課題研究,他們先后考察了竹壩農場、安溪西坪、同安小坪村、軍營村,經反復對比,最終看上了海拔500多米的同安蓮花鎮(zhèn)軍營村。選擇把軍營村內一塊6畝大的茶園作為試驗基地,力求在有機茶葉栽培技術方面尋找突破。
在昨天下午的成果鑒定會上,胡宏友博士介紹,在3年的試驗中,他們將殼聚糖制劑引入有機茶葉栽培,引入有益微生物菌群、生物農藥作為輔劑,增強防治茶園病蟲害的效果,同時,配合如黃色粘紙板除蟲等的物理防治方法,有機肥施用等,探索一套適合南亞熱帶地區(qū)有機茶葉生產的綜合栽培技術。通過有機農業(yè)生產方法來保護和改善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初步利用該套有機茶葉栽培技術進行示范栽培結果表明,茶葉品質得到了顯著改善,經過權威檢測和專家品嘗,表明該技術有助于降低茶葉農殘、提高茶園品質。
據估算,使用普通技術和有機技術產出的茶葉,國內市場價格相差近1倍,廈門如果抓住機遇快速發(fā)展有機茶葉,將來可得到豐厚的經濟回報。
廈門市尚無一家企業(yè)獲得有機食品認證
中農質量認證中心有機茶檢查員姚信恩分析說,與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等我國的認證不同,包括有機茶葉在內的有機食品認證是與國際接軌的最高食品標準。在食品國際“綠色壁壘”越來越嚴格的形勢下,取得了有機茶葉認證就等于取得了出口的通行證。目前,福建省已有30多家茶葉生產企業(yè)取得了該項認證,其中閩南地區(qū)有3家全部集中在泉州安溪,廈門至今沒有一家企業(yè)獲得該項國家認證。它對于種植條件極為苛刻,一般表現在前期的土壤污染物——重金屬含量超標;后期則來自農藥和化肥等技術層面。目前,從自然環(huán)境來看,軍營村完全具備用有機栽培技術大規(guī)模種植茶葉的條件,應盡快推廣這項技術并力爭形成規(guī)模,積極申報國家級的有機茶生產基地,從而為保障穩(wěn)定出口打下基礎。
專家組組長、福建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陳榮冰表示,該項目提出并研制了多項新技術,總結了一套有機茶園病蟲害生態(tài)防治辦法。應用結果表明,該項綜合技術能降低茶葉生產成本,提高茶葉品質和產量,經有關部門檢測,符合茶葉農殘標準要求,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專家組還建議,課題組在應盡快為相關技術申請專利,加大成果推廣應用力度,促進廈門有機茶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