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情農業(yè)的“西瓜皇后”
專訪溫嶺市蔬菜管理辦公室主任林燚
4個“火”字,組成一個單名“燚”。采訪前,我篤定地認為,這個名字定頗有淵源。
但林燚給出的答案簡單得近乎隨意。“我以前的名字很男性化,同學老嘲笑我。”林燚說,后來她翻字典看到這個“燚”字,“一般人很難讀正確,就它了。”
估計別人讀不懂,林燚替自己改了名,那年她13歲。
年少時為自己改名,到后來求學、工作,林燚一直“不走尋常路”。
35年前,那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城里姑娘,從卷起褲腳扎進泥地的那刻起,鄉(xiāng)間地頭和廣大農友,就成了林燚一生的牽掛。
人|物|名|片
林燚
籍貫浙江溫嶺。1982年參加工作,1991年入黨。當選為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2006年浙江省農業(yè)科技先進工作者、2008年浙江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2009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勞動模范、2013年浙江省優(yōu)秀科技特派員、2014年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國務院特殊津貼等榮譽。
誤打誤撞去學農
林燚走上農業(yè)這條路,其實是個美麗的誤會。
從小男孩氣的林燚,最想報考的專業(yè)是地質。不過,高考前,林燚大病一場。當時的班主任老師覺得學地質太苦,怕林燚身體吃不消,就找到了她的家人。家人一商量,最后改了林燚的高考志愿。
1978年,一心以為是被專業(yè)調配的林燚,走進了浙江農業(yè)大學的校門。“我是班里少數(shù)幾個不是從農村來的。”林燚說。
那會兒,在林燚眼里,農業(yè)頂多是個泥巴地。直到實習時,她的小腿被田間的螞蝗咬得生疼;看到農民一家?guī)卓谌藬D在逼仄漏風的土屋里,心有觸動。
“那時候我們的農業(yè)技術水平比較落后,農民也過得辛苦。”林燚說,她心中第一次產生強烈的愿望,要用知識去改變他們的命運。
19歲,林燚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三門縣良種場。不到一年半時間,林燚調到溫嶺縣種子公司。當時領導分配給林燚的工作是負責蔬菜種子。
在這之前,蔬菜是歸副食品公司管的,林燚調來之前剛歸口到農業(yè)部門。也就是說,林燚的這份新工作得從零開始。
不情愿歸不情愿,事情總得干下去。林燚從學蔬菜的表弟那兒借了幾本蔬菜書籍,全市有65個鄉(xiāng)鎮(zhèn),是個啥基本情況?沒有資料記載,就一個一個去摸底。
山路崎嶇,交通落后,林燚選擇徒步進山。種子不是散下去就完事了,還有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林燚統(tǒng)統(tǒng)包辦到家。那段時光里,她通常是清早頂著露水去,晚上披星戴月歸。
對山里的農民來說,林燚帶去的是種子,更是希望。
“西瓜皇后”和她的玉麟西瓜
很多人知道,溫嶺的玉麟西瓜好吃,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多虧了林燚的不懈努力。
“為什么我家的瓜第一年收成好,第二年就不行了?”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溫嶺瓜農最頭痛的一個問題。并沒有實戰(zhàn)經驗的林燚,只能求助書本,終于被她找出問題的癥結。
“這是一種 枯萎病 。”林燚解釋,主要是因為西瓜被枯萎病病菌侵染死亡,一旦發(fā)病了,這種病菌會存活在土壤好幾年。“在同一塊土地上,西瓜只能種植一年,第二年再想種植就要換地方了。”
土地問題剛解決,氣候問題又來了。上世紀80年代末,溫嶺市從新疆農科院引進了早佳“8424”西瓜品種。雖然這個西瓜品種品質不錯,卻不適合南方氣候,開花結果正好碰上梅雨季節(jié)。為了避雨,林燚指導農民們搭起小拱棚,然后是大棚。
至于西瓜栽培技術,林燚說,由于溫嶺濕潤多雨,西瓜質量不高、產量效益低。對此,林燚扎根田間地頭,經過不斷研究,終于成功研究出“西瓜長季節(jié)栽培技術”。
所謂“長季節(jié)栽培技術”最大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是在同一株西瓜藤上可連續(xù)采摘4到6批次。也就是說,從4月份西瓜上市算起,一直可以采到八九月份,大大為瓜農節(jié)省了種植成本,提高效益。
溫嶺市箬橫鎮(zhèn)的玉麟西瓜牌子一下打響,不僅每年在省級農產品展銷會上獲金獎,溫嶺瓜農還把西瓜種植技術帶到全國23個省市,在云南、海南等地開辟了30多萬畝的西瓜田,甚至連越南、老撾,都種上了“溫嶺模式”的西瓜。
林燚也成了溫嶺家家戶戶知曉的“西瓜皇后”。
傳遞三農聲音
林燚單位的門衛(wèi),經常交給她一些特別的“禮物”——下面鄉(xiāng)鎮(zhèn)農民帶上來的問題植株。
“我總是要往各基地跑,經常不在辦公室。”林燚說,這些年下來,除了舊時的同學,接觸最多的要屬農民朋友,“我告訴他們有問題可以給我打電話,他們還是習慣上來找我。”
林燚的手機號碼是公開的,簡直比熱線電話還“熱”。有一年大年初一,還在睡夢中的林燚就被電話叫醒了,對方是遠在云南的溫嶺瓜農。
電話那頭是把家底全都賠上了的焦急心情,林燚醒了醒瞌睡,耐心回答問題。
大學實習時,就深深感知到農民們吃夠了技術落后的苦,幫助他們這事,林燚不遺余力地做了35年。10年前,林燚開始寫工作日記,上頭記錄的都是農民朋友向她反映的種植問題,她都會一一在下面寫上解決辦法。
粗粗一算,光今年林燚就接待了三四百位農民朋友。
“我是來自農業(yè)戰(zhàn)線的代表,所以非常關注三農問題。我也對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非常關注,因為中央一號文件就講到要全面深化農業(yè)產權制度的改革,所以我也對這一塊進行了一個調研。”林燚說,當選為十九大代表,是黨組織、廣大黨員、廣大人民群眾對她的信任,“我一定會把農民朋友的心聲帶到大會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