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喜悅、擔憂、失望,過去一年里,87歲的余國珍內心跌宕起伏。
憑借40年的種植經驗,余國珍“豪賭”種下105畝芋頭;而0.9元每斤的現(xiàn)實價格,卻給了這位老農當頭一棒。望著10萬斤滯銷的芋頭,這位懷著“帶大家致富”夢想的帶頭人慨嘆:“老了,搞不成了。”
老余不服老,種植105畝芋頭
棖沖鎮(zhèn)新南橋村廟沖組,彎曲的小河從中穿插而過,在山腳處形成一個小壩子,余國珍一家便居住在此。
老余是帶頭人。能干、肯干、仗義,這是鄰居們對他的評價。
“他很能干,帶領我們找到了出路,我們都很感謝他。”鄰居余章發(fā)介紹,上世紀70年代,瀏陽掀起一輪百合種植風潮,從那時候起,20多年的百合種植讓當?shù)乩习傩沼辛藗€不錯的收入,而余國珍就是種植百合的帶頭人。但是,“每塊地都只能種一次百合,后來沒地種了,就開始改種別的”。
作為旁人眼中的種植大戶,百合不能種植后,余國珍另有想法。從種植百合,到種植大棚辣椒、西瓜、生姜、白芍、旱煙等作物,余國珍從事種植將近40年,且每年種植作物的面積都在15畝以上。“光房子就重建過4次,掙了不少錢。”
年紀越大,老余卻越“不安分”。2012年,瀏陽市場上緊俏的芋頭吸引了老余的注意力,“批發(fā)價格在每斤2.5元左右,最高批發(fā)價達到每斤4.5元。”眼看著芋頭高價格、高銷量的市場前景,年過八旬的老余出手了:2012年,他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芋頭種植行業(yè),從最初時種植2畝,發(fā)展到第二年種4畝、第三年種8畝。
余國珍覺得,芋頭的種植經驗他已掌握得八九不離十,儲存的種子也已足夠。去年3月,他“豪賭”了一把:一口氣承包105畝田地,全部用來種植芋頭。
滯銷10萬斤,老余望“芋”興嘆
2015年下半年,看著綠油油的芋頭葉子慢慢長滿105畝田地,余國珍又找回了“帶頭人”的感覺。
然而,老余的“豪賭”失算了,突變的芋頭價格給了他當頭一棒:從2015年8月起,芋頭價格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最終從往年的3元、4元每斤跌落到0.9元每斤。“請人挖芋頭,0.7元一斤都沒人愿意來。”余國珍介紹,即使挖出來,市場也根本無法消化,沒人買。無奈之下,挖出3萬多斤芋頭后,余國珍停止了開挖,“拖著看看,說不定過段時間價格就起來了。”
連綿不停的陰雨,再次讓余國珍的芋頭種植雪上加霜:老的芋頭葉子爛了,新的芋頭葉子已經發(fā)芽,芋頭仍是滯銷。“種子500斤、基肥茶籽枯50公斤/畝、進口肥75公斤/畝、地膜100元/畝、田租300元/畝、請人工資6萬余元,合計成本14.3萬元。”余國珍算了一筆賬,芋頭滯銷,讓他至少虧損了14.3萬元,“這還是在芋頭都賣出去的前提下算的。”
站在田埂上,余國珍望著60多畝還未開挖的芋頭地滿臉憔悴。老人說,芋頭還滯銷了近10萬斤,“如果所有的芋頭都能賣完,我就能付清23名工人的工資了。”